创新、创造与改变

创新、创造与改变 教材名称: 创新、创造与改变
ISBN号: 978-7-89436-773-0 作者: 温涛
字数: 332千字 规格: 16开
印制时间: 2020-08-01 出版日期: 2020-08-01
定价: 42 元 样章下载: 创新、创造与改变—样章.pdf
购买地址: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加快创新跨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细节中。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归根结底需要每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个体同心协力,共同融入创新发展的伟大时代,共同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而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
鉴于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将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于2015年面向全校开发了“创新、创造与改变”等创新创业系列核心必修课程。本教材为《初识创新》的第二版,体现了“创新、创造与改变”课程建设和改革升级的最新成果。
本教材强调了“国家、企业、个人”三大创新维度的一体化设计,围绕“国家创新战略、企业创新层次、万众创新能力”三大篇章结构,具体从“科技革命与国家发展、全球创新挑战”,“企业模仿创新、微创新、错位创新、越位创新、包容创新、颠覆创新和原始创新的七个层次”,“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创新力的发掘”等内容逐次展开。
本教材还凸显了“思创融合、创新实践、关注成长”三个特色,具体体现在:一是融入家国情怀,将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发展等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使大学生增强国家创新发展自信,提升融入国家创新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创新实践,将创新实践贯穿教材始终,强调教学过程的进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基本知识测试、随堂实践、课后思考、教学单元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发现之旅创新创意大赛等实践体系,进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三是关注学生成长,课程教学和考核注重过程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性,既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学生收获了多少,成长有多大。此外,教材还配套提供了课程导学地图、创新工具包等特色材料,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引和帮助。
本教材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对创新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和使用。教材篇章结构清晰,案例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开拓创新视野,理解创新之于国家、企业、个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掌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发展进程、全球创新方向、战略与挑战,掌握企业塔式创新的七个层次内容,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想象力,并能够运用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创新案例,产生或优化创意构想,提升创新精神和能力。
本教材由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师设计和编写。温涛校长对整个教材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指导;邓珊老师对教材各章节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董文良老师负责教材简介、第1篇第1章及第2章和教材附录材料等新增内容的撰写,并对教材进行了统稿修订;王心磊老师负责第1篇第1章部分内容的撰写;于丹老师负责第2篇第3章部分内容、第4章和第5章的撰写;栾晓燕老师负责第2篇第6章和第7章的撰写;栾天宇老师负责第3篇章新增内容的撰写;栾晓燕老师对第2篇第1章和第2章进行了修订;王心磊老师对第2篇第4章和第5章进行了修订;宁明皓老师对第2篇第6章和第7章进行了修订;孙静老师参与了第2篇整体修订。
本教材的内容借鉴了部分书籍、文章以及相关网络资源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务部、出版社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第1篇国家创新战略
第1章科技革命与国家发展5
第1节第一次科技革命与英国的崛起5
1.1第一次科技革命5
1.2英国的崛起7
第2节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德美的崛起8
2.1第二次科技革命8
2.2德美的崛起9
第3节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10
3.1第三次科技革命10
3.2两极格局的形成11
3.3两极格局的演变与多极化趋势11
第4节第四次科技革命与全球创新趋势12
4.1第四次科技革命12
4.2全球科技创新趋势12
【项目实践】13
【本章小结】13
【拓展阅读】13
【思考题】13
第2章全球创新挑战与主要国家的创新战略14
第1节亚健康经济与新技术革命14
1.1亚健康的全球经济14
1.2新技术革命为走出危机提供动力15
第2节全球问题引领全球创新方向15
2.1能源安全15
2.2气候变化16
2.3贫困问题16
2.4粮食安全17
2.5重大疾病17
2.6网络安全18
第3节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战略18
3.1创新型国家18
3.2美国的创新战略18
3.3德国的工业4.0战略19
3.4日本的综合创新战略19
3.5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20
第4节社会创新体系的主体21
4.1制度创新体系的主体——政府21
4.2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22
4.3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科研院所与高校22
4.4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的主体——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3
4.5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特区、新区、湾区、经济带等23
【项目实践】24
【本章小结】24
【拓展阅读1】24
【拓展阅读2】25
【思考题】26
第2篇企业创新层次
第3章模仿创新33
第1节模仿创新概述34
1.1模仿创新的定义34
1.2模仿创新的本质34
1.3模仿创新的思维形式35
1.3.1横向思维35
1.3.2联想思维35
第2节模仿创新的领域35
2.1文化创新36
2.2技术创新37
2.3方法创新37
第3节模仿创新的方法38
3.1移植创新法38
3.2借鉴发明法38
3.3仿生创造法39
第4节模仿创新的注意事项39
4.1创新的“参照物”39
4.2如何区分“模仿创新”与“模仿”40
【实践项目】41
【新知识】41
【本章小结】42
【思考题】42
第4章微创新43
第1节微创新概述44
1.1微创新的定义44
1.2微创新的本质44
第2节微创新的领域45
2.1微创新在科技领域的应用45
2.2微创新在管理领域的应用46
第3节微创新的方法47
3.1换位思考法47
3.2数据分析法48
3.3单点突破法48
【实践项目】49
【本章小结】49
【思考题】49
第5章错位创新50
第1节错位创新概述52
1.1错位创新的定义52
1.2错位创新的本质52
第2节错位创新的领域52
2.1技术领域创新52
2.1.1技术创新在战略层面的运用52
2.1.2技术创新在品牌层面的运用53
2.1.3技术创新在营销层面的运用54
2.2管理领域创新55
2.2.1在原料方面差异化56
2.2.2在产品设计方面差异化56
2.2.3在制作工艺方面差异化56
2.2.4在渠道方面差异化57
2.2.5在功能方面差异化57
2.2.6在服务方面差异化57
2.2.7在形象方面差异化57
第3节错位创新的方法58
3.1还原分析法61
3.1.1还原换元法61
3.1.2换元还原法61
3.2缺点逆用法62
3.2.1缺点逆用法的特点62
3.2.2缺点逆用法的流程63
第4节错位创新的案例分析63
【实践项目】66
【新视野】66
【本章小结】67
【思考题】67
第6章越位创新68
第1节越位创新概述69
1.1越位创新的定义69
1.2越位创新的本质70
第2节越位创新的领域70
2.1品牌越位70
2.2产品功能越位72
2.3盈利模式越位73
2.4客户群越位74
2.5业务越位75
第3节越位创新的方法78
3.1移植法78
3.2随机输入法78
3.3拓展法79
第4节越位创新的注意事项79
【实践项目】81
【新知识】82
【创新工具包】84
【本章小结】84
【思考题】84
第7章包容创新86
第1节包容创新概述87
1.1包容创新的定义87
1.2包容创新的本质89
1.3包容创新的特点89
第2节包容创新的领域90
2.1理论创新90
2.2技术创新91
2.3管理创新91
2.4文化创新92
第3节包容创新的方法93
3.1组合法93
3.1.1主体附加法93
3.1.2异类组合法93
3.1.3同物自组法94
3.1.4重组组合法94
3.1.5共享与补代组合法94
3.2信息交合法94
3.3焦点法96
3.4形态分析法97
第4节包容创新的注意事项97
【实践项目】98
【知识拓展】99
【本章小结】104
【思考题】105
第8章颠覆创新106
第1节颠覆创新概述107
1.1颠覆创新的定义107
1.2颠覆创新的本质107
1.3颠覆创新的思维形式110
1.4颠覆创新的特征111
第2节颠覆创新的领域111
2.1技术创新造就企业的沉与浮112
2.2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112
2.3技术创新冲击传统行业113
2.4管理方法创新赢得市场113
2.5管理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114
第3节颠覆创新的方法115
3.1辐射组合法115
3.2逆向思维法116
第4节颠覆创新的两种模式117
4.1体验创新117
4.2商业模式创新118
【实践项目】119
【新知识】120
【本章小结】124
【思考题】125
第9章原始创新126
第1节原始创新概述127
1.1原始创新的定义127
1.2原始创新的本质128
1.3原始创新的思维形式129
1.3.1灵感思维129
1.3.2逆向思维130
1.4原始创新的特征132
1.4.1首创性132
1.4.2突破性133
1.4.3带动性133
第2节原始创新的领域134
2.1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134
2.2医学领域的原始创新136
2.3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136
2.4技术方法的原始创新138
2.5艺术领域的原始创新139
第3节原始创新的影响因素140
3.1原始积累140
3.2核心人物141
3.3创新氛围141
3.4团队协作141
3.5原创技巧141
3.6科研兴趣142
【实践项目】142
【知识拓展】143
【本章小结】146
【思考题】146
第3篇万众创新能力
第10章想象、创造、创新与创业151
第1节发明圈151
1.1想象151
1.2创造153
1.3创新153
1.4创业153
1.5发明圈循环154
第2节态度与行动155
2.1发明圈的实践155
2.2发明圈的态度与行动155
2.3发明圈的意义156
【项目实践】157
【本章小结】157
【思考题】157
第11章发掘想象力158
第1节专注与积极投入159
第2节心理想象法160
【项目实践】165
【本章小结】165
【思考题】166
第12章发掘创造力167
第1节平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167
1.1动机的定义167
1.2内在动机167
1.3外在动机167
1.4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167
第2节检验你的创造力168
2.1原型测试方法一:土耳其机器人法169
2.2原型测试方法二:匹诺曹法169
2.3原型测试方法三:表面法169
【项目实践】170
【本章小结】170
【思考题】170
第13章发掘创新力171
第1节培养持久的专注力171
1.1专注力的意义与关键171
1.2保持专注力的技巧172
第2节重新定义问题173
1.1改变参照系173
1.2重构与创新173
【项目实践】175
【本章小结】175
【思考题】175
附录Ⅰ学习知识要点及能力要点176
附录Ⅱ179
附表187
案例参考资料205
参考文献208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浪潮推动世界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技术的结合应用,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激流勇进,用全球视野的高度和胸怀天下的广度肩负起时代使命,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创造世界。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之路。我们致力于给予学生“最大的关爱”,关心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成才,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让学生拥有适应职业和岗位需要、成就持续成长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当学生走出校园时,能够担当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并终将为区域经济乃至整个产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在高等教育领域,“回归工程”、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12条素质要求中,不仅要求工程知识、工程能力,还强调通用能力和品德伦理;在实践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注重对目标达成的支撑及持续改进,与我校倡导的TOPCARES工程教育实质等效。
TOPCARES工程教育是借鉴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预期学习结果”集合来驱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文化的设计,重视营造工程教育文化,其注重工程能力培养和基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设计思想,对于国内工程类和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施价值。
作为承载学校教学改革思想的载体、融入工程教育最新理念的高品质教材,东软TOPCARES系列工程教育教材在注重理实结合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八大能力的培养,即: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价值观,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对社会的贡献。
TOPCARES系列工程教育教材是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承载着课程和项目的教学内容,而且贯穿和体现了TOPCARES工程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是在系统化理论的指导下,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设计,有机融合在教材体系中。教材的编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思想,具有以下优势: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以案例为驱动,在做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做中学”。
(3)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程化教育方法,按照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展开项目及知识点的讲解。
(4)围绕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设计教材,实现同一专业下不同教材紧密的关联性。
(5)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6)适应柔性化教学变革,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教学资源。
TOPCARES系列工程教育教材可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
目前,TOPCARES系列工程教育教材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尚需要通过改革的实践不断加以深化和持续改进,任重而道远。